一项调查显示,61%的白领承认自己的职业困惑很多。“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众多白领产生职业困惑。”有这样一种声音。于是,“职业规划”再度抢眼起来。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对于这个职场时髦词的种种疑问。
疑问一 什么是职业规划?
记者:作为专业人士,您如何定义“职业规划”?
杨开:职业规划更多的是指规划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来询者了解自我、了解劳动力市场,帮助他们在此过程中看到各种机会,从而做出生涯决定,并助其实施。规划师起的是引导、推动的作用,他无法代替来询者做决策。人们也可以依靠个人的力量或周围的资源,如朋友、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做出职业规划。
记者:没有亲身体验,规划师又如何引导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场人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杨开:劳动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共有1838种职业,任何人都无法亲身体验所有的职业。规划师要做的是从方法上对来询者加以指导,比如规划师会知道什么是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最佳方法。
疑问二 职业规划可有可无?
记者:有人说,职业规划可有可无。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杨开:一个人可能不借助规划师的力量进行职业规划,但他会考虑自己做什么工作最适合,面对机遇要不要跳槽等问题。这些其实都是职业规划所包含的内容。自觉不自觉地,人们已经在思考职业规划了,只是所用方法是否科学有待探讨。当然,一些人没有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也会做得很成功。毕竟,职业规划是近几年才在国内热起来的,发展史不是很长,我们不能说在这之前就没有成功的人。但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没有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有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记者:相比于规划,很多人更强调尝试。
杨开:“职业发展”有很多阶段,其中就有职业兴趣探索阶段。探索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是必要的。因为有时候,仅依赖测评是不行的,不去尝试某些事情,就无法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但从成本上看,职业规划会缩小探索范围。如果一个人将360行都探索一遍,那一辈子的时间可能也不够。我们鼓励探索,但那是在一定范围内,基于科学方法的探索。
记者:您觉得人们对“职业规划”存在哪些误解?
杨开:人们对职业规划的误解很多,一种是认为规划出来的只有一个刻板的模式。二是希望规划师帮自己做决定、预测前景,但职业规划不是算命,它是在帮你看到职业成长空间。三是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遇到职业困惑时才要做职业规划,一些人甚至觉得,过早做职业规划反而会束缚手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其实,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越早进行规划,就能越早进行职业定向,减少所受的挫折。
疑问三 如何制定职业规划?
记者:许多白领都有职业困惑,您认为,这是否与很多人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关?
杨开:确实如此。就像大家都在忙着跳槽,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人生追求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人们过多地追求外在的东西,会迷失自我,产生很多职业困惑。而职业规划正是在帮人们理清自我,理清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减少职业困惑。现在,大学生很难在毕业之初就找到好的工作,很多时候他们是在与现实的妥协中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是一个不太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职业规划的人,他就会抱怨:“为什么我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久而久之,他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混日子的人。而如果是一个有较为清晰职业规划的人,刚迈入社会时,他可能也会面对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但他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特长。他更多的是想如何根据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抱怨。
记者: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杨开:最基础的是要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了解合理的职业规划理念。我们在来询者中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职业规划,他们只关心哪个行业会发展得更好。
记者:您所说的“合理的职业规划理念”指的是什么?
杨开:首先职业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个人与环境之间寻找一个微妙平衡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对自己的了解,比如自己的兴趣、特长,二是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环境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谈的上具体的职业决策和规划。做职业规划需要以成长的心态来对待,很多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认为一辈子完了,因此变得很焦虑,反而影响正确的职业决策,其实此时应当看到自我成长的一面,对发展中的自我有良好的信心。此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个生涯发展阶段的任务不同,探索的重点也会不同。二十多岁的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要被社会接受、承认,尝试是很重要的。但到了四十岁,可能就会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当我离去时,我希望墓志铭上写些什么”,所以职业规划不是刻板的。
案例1 我为什么总得不到提升?
两年前,唐 先生应聘进入一家公司担任市场部副经理一职。市场部的主要工作是配合销售部门的统筹,负责所管辖地区的市场活动。两年中,为了工作,唐 先生付出很多,也没少和老婆闹矛盾。但每次,他都会这样告诉老婆:“我已经快35岁了,再不努力表现,这辈子就只能当个副手。”
在唐 先生的逻辑中,提升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认可,也意味着会有更好的收入。他离开原公司,正是因为工作5年后,领导提拔了一位公关能力极强、业务能力不佳的人。失望、不甘心之余,唐 先生辞职进入了现在的公司。
两年下来,良好的工作业绩和人际关系让唐 先生觉得自己很有希望获得提升。恰在此时,市场部经理被一家同业公司挖角。唐 先生满怀欣喜地等待提升消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公司外聘的新经理――一位31岁、海外学成归来的MBA。唐 先生又一次失望了,但这次,他没有马上做出跳槽的决定。“到了新公司,万一还是得不到提升怎么办?”唐 先生问自己。
杨开观点:升职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
在这个案例中,“升职”是一个出现频次很高的词。这就涉及到一个人对“升职”的定义。唐 先生认为,“升职”等同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代表更好的经济收入,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我建议,当一个人试图将“升职”与“职场奋斗目标”画上等号时,还是要尝试拓展思路,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两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唐 先生去仔细思考个中原因。在他心中,自己是最合适的提升人选。但正副职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能干好副职的,不一定能做好正职。第一次失败时,唐 先生就应该总结自己为何没得到提升,也许公关能力不佳正是自己的软肋。现在的公司宁愿冒风险去用一个“新人”,也没有从内部提升,这就说明对于升职唐 先生身上也许存在某种“致命缺陷”。只有找到这个“缺陷”,才有弥补的可能。 如果唐 先生发现这个“缺陷”根本无法弥合,那么只能尝试通过升职以外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此外,唐 先生是在“满怀欣喜地等待提升消息”,这也说明他可能与领导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能在领导眼中,有着良好业绩和人际关系的唐 先生很满意于现状,根本没有升职的意愿。领导考虑的是将员工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而非最高职位上。
最后,我还要提醒唐 先生,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会同时扮演很多角色,比如唐 先生既是“工作者”也是“丈夫”。不同的角色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补充的。谁也无法保证在工作中总是一帆风顺,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幸福的家庭将给他很多慰寄。人生的各种角色是需要平衡的。对一个角色寄予的希望越大,失望就有可能越大。
案例2 我是不是不适合做SOHO一族?
今年27岁的Lucky是一名自由撰稿人,SOHO两年。当初,Lucky选择加入SOHO大军,是看中了它的自由。本以为凭着“文学青年”的功底,挣钱不是难事,可真正工作起来,Lucky却发现,怎一个“难”字了得。自由撰稿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稿费,但她投的稿子经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有一次,Lucky凭着以前上班的经历,写了一个办公室搞笑事系列,结果被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狠狠”表扬了一通,还让她再写一个办公室系列。但动笔时Lucky发现,不做上班族太久,她根本不清楚现在的上班族关注什么。
有时出去采访,没有单位介绍信的Lucky经常吃到闭门羹。无组织可靠、无权益可维、无单位证明……SOHO一族,浪漫背后是尴尬。
这两天,一个朋友动员Lucky到他们公司工作,干回老本行。坦白讲,现在的她依然厌恶上班的刻板,但想想这两年不成功的SOHO经历,Lucky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决定。
杨开观点:在做出职业选择前,尝试进行“职业试穿”。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以前,我曾遇到过一个小有成就的白领女性,她厌倦了刻板、忙碌的工作,一心想开酒吧、做老板。但梦想实现后,她却做得很失败。因为之前她从来就没想过,开酒吧要和工商、税务打交道,要担心营业额,要牺牲原有的假期……Lucky和这位白领女性一样,过于理想主义,在做职业选择时,缺乏对新职业的体察。
为避免因理想主义而做出错误选择,我建议职场人在做选择前进行“职业试穿”。所谓“职业试穿”就是我们隔着橱窗看一件衣服,会觉得它很漂亮。但试穿后你可能发现,自己的身高、肤色并不适合这件衣服,从而可以避免错误的行为。对于职业的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决策前找一些资深人士,问问他们的酸甜苦辣,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之一。
很多人在投身新职业前,都比较容易冲动,似乎一切困难都能克服。对于他们进行新旧职业的对比更为重要,尤其是从他们最期望获得的方面,向自己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Lucky认为原先的工作很乏味,但如果将自由撰稿人当作职业,你一天可能要有12个小时对着电脑,而且所写的内容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你能够忍受吗?这样的工作是不是就不乏味?
做SOHO一族,对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经营能力一般要求较高、能否忍受没有团队归属的感觉也是个问题。Lucky需要通过职业规划,从个人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SOHO一族,如果想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学习和提升。
注:
本文摘自全球职业规划师网
杨开,北森公司高级职业咨询师,认证全球职业规划师,曾参与全球职业规划师课程的本土化工作,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硕士,,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疑问一 什么是职业规划?
记者:作为专业人士,您如何定义“职业规划”?
杨开:职业规划更多的是指规划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来询者了解自我、了解劳动力市场,帮助他们在此过程中看到各种机会,从而做出生涯决定,并助其实施。规划师起的是引导、推动的作用,他无法代替来询者做决策。人们也可以依靠个人的力量或周围的资源,如朋友、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做出职业规划。
记者:没有亲身体验,规划师又如何引导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场人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杨开:劳动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共有1838种职业,任何人都无法亲身体验所有的职业。规划师要做的是从方法上对来询者加以指导,比如规划师会知道什么是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最佳方法。
疑问二 职业规划可有可无?
记者:有人说,职业规划可有可无。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杨开:一个人可能不借助规划师的力量进行职业规划,但他会考虑自己做什么工作最适合,面对机遇要不要跳槽等问题。这些其实都是职业规划所包含的内容。自觉不自觉地,人们已经在思考职业规划了,只是所用方法是否科学有待探讨。当然,一些人没有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也会做得很成功。毕竟,职业规划是近几年才在国内热起来的,发展史不是很长,我们不能说在这之前就没有成功的人。但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没有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有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记者:相比于规划,很多人更强调尝试。
杨开:“职业发展”有很多阶段,其中就有职业兴趣探索阶段。探索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是必要的。因为有时候,仅依赖测评是不行的,不去尝试某些事情,就无法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但从成本上看,职业规划会缩小探索范围。如果一个人将360行都探索一遍,那一辈子的时间可能也不够。我们鼓励探索,但那是在一定范围内,基于科学方法的探索。
记者:您觉得人们对“职业规划”存在哪些误解?
杨开:人们对职业规划的误解很多,一种是认为规划出来的只有一个刻板的模式。二是希望规划师帮自己做决定、预测前景,但职业规划不是算命,它是在帮你看到职业成长空间。三是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遇到职业困惑时才要做职业规划,一些人甚至觉得,过早做职业规划反而会束缚手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其实,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越早进行规划,就能越早进行职业定向,减少所受的挫折。
疑问三 如何制定职业规划?
记者:许多白领都有职业困惑,您认为,这是否与很多人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关?
杨开:确实如此。就像大家都在忙着跳槽,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人生追求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人们过多地追求外在的东西,会迷失自我,产生很多职业困惑。而职业规划正是在帮人们理清自我,理清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减少职业困惑。现在,大学生很难在毕业之初就找到好的工作,很多时候他们是在与现实的妥协中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是一个不太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职业规划的人,他就会抱怨:“为什么我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久而久之,他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混日子的人。而如果是一个有较为清晰职业规划的人,刚迈入社会时,他可能也会面对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但他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特长。他更多的是想如何根据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抱怨。
记者: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杨开:最基础的是要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了解合理的职业规划理念。我们在来询者中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职业规划,他们只关心哪个行业会发展得更好。
记者:您所说的“合理的职业规划理念”指的是什么?
杨开:首先职业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个人与环境之间寻找一个微妙平衡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对自己的了解,比如自己的兴趣、特长,二是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环境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谈的上具体的职业决策和规划。做职业规划需要以成长的心态来对待,很多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认为一辈子完了,因此变得很焦虑,反而影响正确的职业决策,其实此时应当看到自我成长的一面,对发展中的自我有良好的信心。此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个生涯发展阶段的任务不同,探索的重点也会不同。二十多岁的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要被社会接受、承认,尝试是很重要的。但到了四十岁,可能就会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当我离去时,我希望墓志铭上写些什么”,所以职业规划不是刻板的。
案例1 我为什么总得不到提升?
两年前,
在
两年下来,良好的工作业绩和人际关系让
杨开观点:升职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
在这个案例中,“升职”是一个出现频次很高的词。这就涉及到一个人对“升职”的定义。
两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
此外,
最后,我还要提醒
案例2 我是不是不适合做SOHO一族?
今年27岁的Lucky是一名自由撰稿人,SOHO两年。当初,Lucky选择加入SOHO大军,是看中了它的自由。本以为凭着“文学青年”的功底,挣钱不是难事,可真正工作起来,Lucky却发现,怎一个“难”字了得。自由撰稿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稿费,但她投的稿子经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有一次,Lucky凭着以前上班的经历,写了一个办公室搞笑事系列,结果被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狠狠”表扬了一通,还让她再写一个办公室系列。但动笔时Lucky发现,不做上班族太久,她根本不清楚现在的上班族关注什么。
有时出去采访,没有单位介绍信的Lucky经常吃到闭门羹。无组织可靠、无权益可维、无单位证明……SOHO一族,浪漫背后是尴尬。
这两天,一个朋友动员Lucky到他们公司工作,干回老本行。坦白讲,现在的她依然厌恶上班的刻板,但想想这两年不成功的SOHO经历,Lucky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决定。
杨开观点:在做出职业选择前,尝试进行“职业试穿”。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以前,我曾遇到过一个小有成就的白领女性,她厌倦了刻板、忙碌的工作,一心想开酒吧、做老板。但梦想实现后,她却做得很失败。因为之前她从来就没想过,开酒吧要和工商、税务打交道,要担心营业额,要牺牲原有的假期……Lucky和这位白领女性一样,过于理想主义,在做职业选择时,缺乏对新职业的体察。
为避免因理想主义而做出错误选择,我建议职场人在做选择前进行“职业试穿”。所谓“职业试穿”就是我们隔着橱窗看一件衣服,会觉得它很漂亮。但试穿后你可能发现,自己的身高、肤色并不适合这件衣服,从而可以避免错误的行为。对于职业的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决策前找一些资深人士,问问他们的酸甜苦辣,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之一。
很多人在投身新职业前,都比较容易冲动,似乎一切困难都能克服。对于他们进行新旧职业的对比更为重要,尤其是从他们最期望获得的方面,向自己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Lucky认为原先的工作很乏味,但如果将自由撰稿人当作职业,你一天可能要有12个小时对着电脑,而且所写的内容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你能够忍受吗?这样的工作是不是就不乏味?
做SOHO一族,对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经营能力一般要求较高、能否忍受没有团队归属的感觉也是个问题。Lucky需要通过职业规划,从个人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SOHO一族,如果想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学习和提升。
注:
本文摘自全球职业规划师网
杨开,北森公司高级职业咨询师,认证全球职业规划师,曾参与全球职业规划师课程的本土化工作,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硕士,,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