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地联合论证法学专业能力构成基础上,为了强化学生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心树立“大实验观”的实验教学体系构架思路,校地联合构建了以实训、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为载体,以训练项目为依托的 “三实两创一拓”实验教学体系(如图所示)。

  

  

1 法学“三实两创一拓”实验教学架构与体系

该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 “学考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旨在训练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诉讼能力、非诉讼能力、社会能力),并嵌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项目。

(1)诉讼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实施“案例评析”、“物证技术实验”、“诉讼实务‘数字化’模拟训练”、“法庭论辩”、“模拟法庭”“司法实务”、“律师实务”等课程,以及法院的“校内开庭”观摩。训练学生对法律现象和法律实务活动过程的基本认知,熟悉公、检、法各个部门及律所处理刑事、民事诉讼业务流程操作,培养学生的法律事实分析能力、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法庭技术、诉讼法律文书写作、综合表达等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中“校内开庭”是在“中心”的标准数字模拟法庭建成后,在本地法院、检察院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有条件做到常态化的校内开庭,各种类型的案件都能够在校内开庭,学生都可以便利地、经常地观摩真实的诉讼。

(2)非诉讼能力培养:针对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更多是发生在非诉领域,以律师为代表的法律职业者的业务重心有过去诉讼转向非诉讼,法学专业毕业生真正能到法院、检察院工作或者从事律师职业的也并非多数的现实,在目前国内高校对学生非诉讼实践能力训练刚起步的情况下,“中心”联合地方实务部门构建了《法律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政府法律实务》、《企业法律实务》、《会计法律事务》、《律师实务(非诉讼业务)训练》、《电子商务法律实务》、《对外贸易法律实务》等非诉讼法律实务训练课程群,率先探索开展对学生进行非诉领域法律实践能力的训练。

3)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在实训体系构建过程中,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将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人民调解员资格考试有关内容纳入实训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推进实训教学内容与法学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内容的有机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的需要。

2.实习教学体系

依托法学“实验教学联合体”,充分发挥地方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见习+法律服务实习+毕业实习”校外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发展能力,如大一组织专业见习、暑期社会调查;大二组织庭审观摩、暑期认识实习(包括公、检、法、律所见习、行业调查);在大三组织开展法律咨询与法律服务实习;大四组织毕业实习等,要求学生在实务部门见习、实习累计时间达到1年以上,学生通过上述见习、实习活动,一方面认识国情、社情,积累社会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了解、感受法律在现实社会中问题性,熟悉法律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操作程序、岗位业务处理能力、业务执行能力等,以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期。

3.以“文化助推”的实践体系

该体系由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组成的实践活动体系。其中:

“课外实践”指课外在校内进行“以竞赛文化、辩论文化助推”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包括演讲赛,模拟法庭比赛、法庭论辩赛、知识竞赛、论文竞赛等专业竞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技能、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训练。

“校外实践”是指在校外进行“以社团文化、法律服务文化助推”的系列活动,包括校外服务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两个模块。“校外服务实践活动”包括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六进”、消费者权益维护、大学生权益维护、人民法院导员诉等服务活动;“校外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包括利用寒暑假进行的社会实践、国情调查、专项调研等。学生通过这些校外实践活动一方面更好地理解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了解法律实务工作程序、关注社会热点法治话题、体会法律文化、法律职业思维特点。

4. “嵌入式”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旋律,是由独立设置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和嵌入在各类训练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成。其中独立设置有《创业法律实务》、《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指导讲座》等课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包括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活动、学院“独角兽杯”论文比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申报实验室创新项目等课外训练环节;嵌入在各类训练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包括:

(1)在实训各门课程中设置创新性训练项目,如新兴行业法律业务需求调研、律师新业务技能训练、立法调研、地方立法草案起草、地方法治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法律研讨、法律服务产品设计等;

(2)在实习体系中嵌入法律应用研究与法律业务创新等调研任务;

(3)在实践活动中,设置创新创业调研、创意设计活动项目;

(4)设置开放创新项目,将开放实验和实践中部分课题延伸为大学生业余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该体系旨在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

5. “赛训并举”的素质拓展体系

该体系由公共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组成的素质拓展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法律业务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公共素质拓展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教育、文艺素质训练、身体素质锻炼、心理素质锻炼等,必须修满5个学分;专业素质拓展要求学生必须修满5个学分,包括科研入门、行业调查、学术报告、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创新创业等项目,还通过举行演讲赛,模拟法庭比赛、法庭论辩赛、知识竞赛、论文竞赛等专业竞赛活动,举办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人民调解员考试、律师职业技能、知识产权等培训班,帮助学生提高法律职业技能,提升法律职业素质;并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6. “三层次、五类型”的训练项目体系

该体系包含基础型、综合型、探究创新型三层次和具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性训练、跨专业综合设计训练、探究创新性训练等五个类型的训练项目体系,训练项目150多个(如图2所示)。

  

其中“三层次”使用于学生的分层训练:其中基础型训练项目——是单独训练一个能力点、知识点,适合于自助式训练、课外训练的项目;综合型训练项目——是综合训练多个能力点、知识点,组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外或者课内进行的训练项目;研究创新型训练项目——是综合训练多个能力点、知识点,要求训练者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案的,多为学生课外进行的训练项目;“五个类型”主要适用于学生的分阶段训练,递进发展需要。